茂腔

2023-05-20

      茂腔,山东省高密市、胶州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茂腔是流行于潍坊、青岛、日照等地的地方戏曲,最初为民间哼唱的小调,称为周姑调,传说系因一周姓尼姑演唱而得名,又称肘子鼓。因其上下句结尾处的噢嗬罕字耍腔别具特点,所以又称噢嗬罕老拐调1895年左右,苏北人满州携儿女沿临沂向北演唱,将柳琴戏唱腔融合到本肘鼓中,形成了尾音翻高八度的新唱法。这种唱腔,当地群众称之为打冒打鸣,取其谐音,本肘鼓逐步衍变成茂肘鼓,解放后定名茂腔。茂腔曲调质朴自然,唱腔委婉幽怨,通俗易懂,且茂腔中女腔尤为发达,给人以悲凉哀怨之感。

2006年,茂腔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67

2021524日,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申报的茂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历史渊源

起源

胶南是茂腔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据《胶南县志》记载,茂腔源于明代中叶的姑娘腔肘鼓子1800年前后,民间艺人吸取各地肘鼓子之长,进本地民间小调老拐调,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本肘鼓。清咸丰、同治年间,本肘鼓与苏北海冒调相结合,形成了新唱法,称为冒肘鼓,也叫茂肘鼓

发展

1900年以后,茂肘鼓艺人们不断吸取兄弟剧种的技艺和剧目,特别是各种梆子、京剧(当时称皮黄)等,并用京胡取代了柳叶琴在茂时鼓伴奏中的主要地位。至此,茂鼓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具有传统性、民族性、地方性的民间演唱形式,活跃在山东半岛,并逐步扩大至辽宁、江苏等省。

20世纪20年代后,胶南茂腔得到了空前的普及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茂腔。据县志记载,1955年前后,胶南县共有218个村办业余团常年活跃在广大农村。20世纪60年代初,以王仙梅、陈艳琴、刘桂英等为主要演员的胶南县茂腔剧团,年演出达三百余场,转追了胶东半岛及周边县市区。20世纪80年代后,涌现出了王淑娴、丁森聚、殷爱华、王本宏等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演员,他们创新发展了茂腔的唱腔和音乐,形成了自己鲜明、独特的演唱艺术风格。

文化特征

曲牌

多从梆子、京剧移植使用,正反调式的各类板式基本齐全,并创立了四不像小生娃娃等曲牌。

表演行当

茂腔早期没有女演员登场,进入冒(茂)肘鼓阶段,吸收了女演员,后来逐渐发展到文武戏都演,生、、净、末、丑,行当齐全,文武戏兼备。

腔调

茂腔曲调质朴自然,唱腔委婉幽怨,通俗易懂,深受山东半岛居民的喜爱。茂腔中女腔尤为发达,给人以悲凉哀怨之感,最能引起妇女们的共鸣,故茂腔俗称为拴老婆撅子戏

伴奏乐器

腔在本肘鼓时期只有鼓、、锣等打击乐伴奏,茂肘鼓时期开始使用柳琴伴奏,后来受京剧、梆子等的影响,采用京胡为主奏乐器,按京剧二簧定弦,并用二胡、月琴配合,陆续增添了唢呐、笛、笙、低胡、扬琴等民族乐器。

脚色行当

在行当方面,茂腔起初只分生、、丑,后来根据京剧行当划分脚色,分工更加细致齐全。

代表剧目

茂腔有一百多个剧目,其中代表剧目有《东京》、《西京》、《南京》、《北京》、《罗衫记》、《五杯记》、《风筝记》、《钥匙记》、《火龙记》、《丝兰记》、《绒线记》、《蜜蜂记》等四大京八大记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一、茂腔作为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历经几百年长盛不衰,深深扎根人民群众中,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二、因为茂腔的发端于农村,是由民间小调发展而成的板腔体、唱词浅而易懂,平白如话;唱腔质朴无华,亲切动人,又以女腔发达,给人以悲凉哀怨之感,最能引起妇女们的共鸣,深受妇女们的喜爱,故有栓老婆橛子之说。茂腔唱腔旋律及音韵调直,极符合当地方言习惯,易听易懂、易学易唱,男女老少都能唱上几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能与观众沟通同悲同乐、倍感亲切。因而它能传承下去。

三、茂腔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为观众所熟知的民俗特征,严格的戏曲程式特征,独特的表现特征,直抒民意的代言特征,风格迥异的音乐特征,丰厚的兼容性特征。

传承现状

腔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与人民生活密不可分。但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及艺术观赏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中的年轻人对茂腔已比较陌生,专业演出队伍也日渐萎缩。虽然茂腔在乡村还有雄厚的群众基础,但发展和传承的问题同样严峻。

传承人物

曾金凤,女,汉族,1931年生,山东胶州人。2007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茂腔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

保护措施

2008年,高密市委托潍坊学院幼教特教师范学院开办高密茂腔少年班,招收40名学员,如今这些学员已由高密市艺术剧院接收,成为剧院的主要演出力量。

2019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高密市艺术剧院、胶州市茂腔秧歌艺术传承保护中心获得茂腔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1524日,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申报的茂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社会影响

荣誉表彰

19569月,山东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时,青岛市代表团演出整理的传统剧目《罗衫记》,昌潍地区代表团演出整理的传统剧目《张郎休妻》及现代戏《小心眼》,刘顺仙(饰《罗衫记》中的乳娘婆)获老艺人奖,曾金凤、李兰香获得演员一等奖。

1982年山东省戏剧演出月期间,青岛市胶县茂腔剧团参加演出《燕双飞》,获剧本创作奖、优秀导演奖、音乐设计奖、优秀舞美设计奖、灯光设计奖、服装设计奖。曾金凤、张茗华、匡国栋获优秀表演奖,张梅香等获表演奖。

社会活动

2014年,高密市艺术剧院创排了根据莫言同名小说改编的茂腔大戏《红高粱》。

20185月,央视大型系列纪录片《田埂上的绝唱之胶州茂腔、胶州大秧歌》开机发布会在山东省青岛市胶州东小屯村举行。



阅读67
分享
写评论...